改革开放四十年,风云际会间,有这样一些城市,他们肩负着 改革创新的特殊使命,承担着辐射周边,区域振兴的重要职责,他们之中有领跑上海国际化大都市创新建设的先驱,有西部第一横跨两江的产业先锋,有协同港澳共谋发展的珠江明珠,还有天府宝地公园遍地的绿色新城……他们布局在祖国的大江南北,发挥着本区域不可或缺的关键作用,他们都有一个相同的名字—— 国家级新区

在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各种“区”层出不穷。无论是改革开放伊始设立的“经济特区”,还是80年代中期设定的“沿海经济开发区”,其后陆续成立的“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抑或是90年代初期出现的“国家级新区”,近年来设立的“自贸区”。不同的名称背后,体现的是不同的政策倾向。

国家级新区,是由国务院批准设立,承担国家重大发展和改革开放战略任务的综合功能区。从1992年首次批复设立的上海浦东新区算起,我国国家级新区迄今已经经历了 30年 的发展历程。

截至2022年8月,全国共设立19个国家级新区,其中8个在东部,2个在中部,6个在西部,3个在东北。这19个国家级新区各有其独特的定位与职能,不仅是地方经济发展的桥头堡,更是国家战略使命的承担者。

国家级新区分布图

移动鼠标了解新区详细信息

19个国家新区中,南沙新区位于珠江之滨,与港澳隔海相望。南沙新区的定位是成为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战略性平台,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更好发挥引领带动作用。

2022年,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澳门回归23周年,也是南沙新区正式获批的第十年。回归后的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与广东共同发展形成互利共赢局面。保持港澳长期繁荣稳定,推动粤港澳的全面合作,已成为我国长期治国理政的重要发展战略。

南沙,这座位于珠江畔的名不见经传的小城,在十年间一步步走向了粤港澳合作、大湾区发展的中心舞台,发挥着连接港澳,面向世界的枢纽性作用,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天选南沙


湾区中心,交通枢纽

南沙区地处珠三角的几何中心,在珠江干流出海口户门水道两侧,面向伶仃洋,背靠广州,南通香港,东望东莞,西接佛山、江门、顺德、中山、珠海。在其半径60公里范围内有珠三角的14个 城市和 420镇区。

南沙-大湾区地理位置图

单是地理上的几何中心,并不足以让南沙成为交通枢纽,交通网络 的建设也至关重要。

改革开放前,南沙只是番禺一个偏僻的渔村,同时因为临海属于边防地区,进出都需要印着十只手指指纹特征的边防通行证,因为“进得来,出不去”而被称为 “锅底地”

改革开放以后,珠三角经济迅速发展。90年代,由霍英东基金会捐献或投资的洛溪大桥、沙湾大桥、番中公路形成了珠三角最发达的公路干线,经停南沙的虎门汽车轮渡沟通了东西两岸,同时也加速了虎门大桥的建成。这使得珠三角的交通网络不断完善,南沙的交通也因此改善。

2000年6月至9月,广州开国内大城市之先河,出台了中国大城市中第一个战略规划——《广州城市建设总体战略概念规划纲要》,并提出了一个日后被广为传播的战略规划:南拓北优,东进西联。受益于这一规划,2005年,南沙成为广州市的行政区,交通建设也与广州市接轨。

交通网络的逐渐完善,使得南沙区域几何中心的地理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从番禺“西伯利亚”一跃成为珠三角城市群的陆上交通枢纽,承担起了区域交流的重要使命。


优良水港,腹地广阔

南沙新区担起“珠三角中心”这一称号,不仅因为它是陆上交通的交汇点。作为优良水港,南沙港区承担起了珠江口水路运输与陆路运输交接点的职责。

21世纪初 的大珠三角港口群以香港国际航运中心为龙头,与深圳、广州两大枢纽港及60多个支线港、喂给港区共同组成。广州港是我国最大的内贸集装箱枢纽港。由于腹地内的经济发展迅速,广州港的货物吞吐量基本一直保持持续增长的势头,1990—2002年广州港全港的货物吞吐量年均递增 11.5%

移动鼠标查看具体数值

彼时广州原有的最大港口黄埔港服务于珠三角,多年来已逐渐呈饱和的状态,同时珠江航道泥沙的不断淤积,港口水深变浅,加之黄埔大桥落成,导致大型货轮难以通行,黄埔港的吞吐量逐年减少。黄埔港无法满足广州日渐扩大的航运需求,寻找新的出海通道迫在眉睫。

南沙三面环海,海岸线长255公里,位于珠江出海口虎门水道西侧。水深9-15米的天然水岸线约7公里,其泥沙回淤量不大,建深水泊位条件良好,是珠江三角洲天然的 深水良港。2004年,随着南沙码头的投产,广州港的集装箱吞吐量出现 “非常规”的高速增长。2005—2007年均增速达 41% ,领跑大珠三角港口群,南沙港区展示出巨大的经济潜力。

移动鼠标查看具体数值


时代召唤——粤港澳合作与大湾区建设

粤港澳合作是长期以来粤港和粤澳经济合作以及珠三角经济一体化的延续和发展。

南沙-大湾区发展历程

南沙本身地理位置优越地处珠三角几何中心,与珠三角大部分城市联通,同时与港澳隔海相望,又拥有优良水港适宜发展航运贸易,结合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经济发展导向,再加上不断叠加的政策利好——国家级新区、自贸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等发展新区设置,南沙迎接历史机遇,扎实迈步创造了 “南沙速度”

腾飞南沙

2022年,时值南沙新区设立十周年。十年,是一幅长长的画卷,南沙提笔书写了属于它的答案。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以来,南沙立足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定位,坚决扛起建设粤港澳合作重大平台的历史责任,不断深化与港澳及周边地区合作。2月21日,在广州南沙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建设成效新闻发布会上,南沙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魏敏回顾并展示了南沙新区的经济社会建设成就。

十年来,南沙新区经济发展持续向好,特别是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颁布以来,第三产业增加值明显上涨,GDP年平均增速持续领跑广州市,外贸进出口及港口航运业都取得了长足发展。

移动鼠标查看具体数值

发布会还着重强调了南沙开展港澳合作的阶段性成果,包括基础设施“硬联通”、规则机制“软联通”、科技人才“智联通”、产业协同“链联通”和交往交融“心联通”


一、基础设施“硬联通”——半小时交通圈

南沙立足地理位置优势,深化交通枢纽优势,着力构建“半小时交通圈”,加快建设服务大湾区区域交通中心。大湾区建设以来,南沙加快推进一批轨道交通、高快速路、航运物流项目。

南沙大桥连通珠江东西岸,珠江两岸连接继续加强;广深港高铁落地通行,南沙前往香港九龙仅需35分钟;海陆联运“最后一公里”打通,南沙港铁路建成通车;广州18号线(首通段)、4号线全线建设通车,连接南沙区中心与广州市主城区,其中广州18号线为全国首条最高时速达160km/h 的全地下市域快线,大大缩短了城区通勤时间,加强区域联系,助力一体化发展。18号线南延段还将连通中山、东莞甚至深圳,巩固了南沙作为 “轨道上的大湾区” 核心位置的地位。

目前,南沙与湾区内周边地区间交通体系不断完善,往来更加便捷,“半小时交通圈”呼之欲出。


二、规则机制“软联通”——畅通要素跨境流动

规则衔接是大湾区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始终涉及到两岸三地,两种制度三种货币,各种要素流通需要突破的规则限制重重。

大湾区建设以来,南沙着力提升与港澳规则机制“软联通”水平,创设新型合作机制,规则衔接取得突破,制度创新取得新成果,信用建设成效明显,不断化“制度之异”为“制度之利”。2021年,粤港合作咨询委员会 在南沙成立,聘任16名香港委员和10名内地委员,为粤港深度合作搭建桥梁、建言献策,目前已有18家香港工商界专业机构成为咨委会服务中心会员,率先在内地形成香港工商协会集聚效应。南沙15家银行机构获得大湾区“跨境理财通”试点资格,“南向通”“北向通”产品已超 1700 种。


三、科技人才“智联通”——引才澳港,打造科教高地

2021年2月,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广州南沙新区创建国际化人才特区实施方案》,全国首个国际化人才特区落地南沙,1+1+3+N”科技创新平台体系也逐步形成。

南沙“1+1+3+N“科技创新平台体系

高等教育方面,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入驻南沙,这是南沙区内的第一所高校,由香港科技大学和广州大学合办,是《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出台后落成的首个重大项目,于2022年9月1日正式投入教学使用。

大湾区建设以来,南沙作为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枢纽节点、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全国首个国际化人才特区的影响日益凸显。


四、产业协同“链联通”——粤港澳产业协同发展

移动鼠标查看具体数值

南沙持续加强与港澳的产业优势互补,打造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的大湾区现代产业新高地。目前,已落户港澳企业近 3000家 ,涵盖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等行业;累计培育上市公司11家;拥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4家,市级“两高四新”企业112家。


五、交往交融“心联通”——聚焦民生,安居乐业

大湾区建设以来,南沙不断完善便利港澳居民工作生活政策措施体系,着力提供与港澳相衔接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环境,构筑港澳青年创新创业乐土。

随着《南沙方案》的发布,为了进一步支持港澳青年在南沙发展,《广州南沙新区(自贸片区)支持港澳青年创业就业“新十条”措施》也在7月正式发布,成为促进港澳青年到南沙创业就业的“助推器”。目前,港澳青年来南沙创业就业更加便捷,港式国际化社区和港人子弟学校加快建设,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日益完善提升。

澳门青年李伟杰便是南沙惠港惠澳政策的见证者之一。在中山大学求学的四年里,李伟杰近距离感受了内地的发展速度,埋下了来内地创业的想法。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出台后,南沙新区作为粤港澳合作的重要战略平台,不断优化港澳青年内地就业创业的政策环境。大学期间就曾参与过南沙区”百企千人“实习计划的李伟杰,便将创业目光投向了这片沃土。

在调研内地市场的过程中,李伟杰逐渐了解到港澳青年与内地品牌双方合作的需求。“既然双方都有合作的需求,为何不在内地注册一间公司,成为双方连接合作的桥梁?”

2022年5月,在团南沙区委、南沙青联帮助下,李伟杰和好友莫俊焯的“澳游日记”项目正式落户创汇谷。在项目落户的四个多月时间里,一系列利好政策,特别是“新十条”的出台,让李伟杰和团队雀跃不已。李伟杰提到,“我们的平台主要以交流活动形式展开,如果可以享受到政策红利,申请到适当补贴,可以一定程度减少初创者的资金压力。”他也期待,在进一步细化的政策中,可以放宽文化交流活动的门槛,让更多年轻人有机会享受政策红利。

李伟杰透露,他和拍档立下了三年的目标,希望在这个过程中能够获得不错的成绩。他也鼓励更多港澳青年,勇敢走出舒适圈,拥抱湾区,一起逐梦。


世界南沙

2022年6月6日,国务院印发《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以下简称《南沙方案》),作为推进南沙建设的基础性文件。《南沙方案》明确提出加快推动广州南沙深化粤港澳全面合作,要将南沙新区打造成为 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 的重大战略性平台,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更好发挥引领带动作用。

《南沙方案》提出了一个战略定位、两阶段目标、三个先行启动区、四方面保障、五大建设任务……南沙即将迎来迎来新一轮的重大历史机遇。

点击表头查看方案要求,点击箭头、圆形按钮切换具体内容
This is some text inside of a div block.

从2012年南沙获批成为国家级新区至今已有十年,这在历史长河中只是短暂一瞬,但对南沙而言,这是极不平凡的十年,活力焕发的十年,砥砺奋进的十年。从国家级新区、自贸试验区,到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广州南沙的战略地位不断攀升。十年扬帆正当时,往后的南沙不仅仅是广州的南沙,还是湾区的南沙、国家的南沙、世界的南沙。


尾声

1992年,上海浦东新区掀开了经济腾飞的序幕;

2006年,天津滨海新区吹响了北方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号角;

2010年,重庆两江新区开启了着力打造西部创新发展新高地的篇章;

……

十年前,广州南沙新区接过“粤港澳合作”的时代接力棒。十年时间,一幅宏大的对外开放、创新合作、互利互惠的南沙画卷,成为新时代改革开放纵深发展的一个缩影。

“向世界,风已来。伶仃洋畔、湾区之心,一座面向未来的机遇之城、活力之城、智慧之城——广州南沙正在崛起。”

南沙的故事还在继续,新的故事也在发展。陕西西咸新区、贵州贵安新区、四川天府新区等一个个熟悉的名字也正在祖国的大江南北创造着属于自己的传奇故事。

国家级新区,正大有可为!